close
補捉生活點滴,俯拾皆是智慧

  妙辰法師以「忙碌就是營養」作為靈性課程的開場引言,好一句振奮人心的妙語啊!在我之前我是誰?在我之後誰是我?我因何而來?我為何所忙?吾人常沒來由的思考這樣的問題,深怕如一般世人每天因忙而盲,也讓自己像無靈屍在人間茫然的走一遭。妙辰法師一語道醒我這夢中人,忙碌是一種考驗、是一種自我能力的超越、是完成每一階段的任務。人生的靈性啟發,無一定的儀式,也非要在絕對的場域;就把家庭當道場,把教室視為教堂,愛家人、愛學生、愛陌生人、愛仇人,將之當成一種禮佛的修行,以服侍神的虔敬去對待我們身邊的人,將之視為己出,我們也能因此放下怨懟、淡化仇恨、忘卻算計,試問有誰還有理由能「找自己的麻煩」呢?因為每個旁人都是神的化身,抑或是個人的分身。人是逐樂主義的,將每個他人都當成自身珍視,心利他人,方能因此而喜樂。

開發靈性視野,體會生命價值
   星雲大師將佛教與生活的關係分成:「生活的空間、生活的時間、生活的人間」三個視野來探討。有形生活空間的經營正如同Maslow1954年提出「需求層級論」中的安全、歸屬與愛的層次。人必要先能安身立命後才能領略「無形的空間」。當人們野心勃勃地征服月球、火星等未知的宇宙,但卻顯少人能真正面對自己的「內太空」。在「爭」食的年代裡,我們凡事必要領先他人,深怕被這日新月異的社會給分食、吞噬了。很喜愛妙辰法師所言:「手把青央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;六根淨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我們忘了蹲得越低跳得越高,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。歸零就是無限,也才能開展內在的能量、面質自己不一致的非理性信念。沒有人可以離群索居,因此生活的人間如同這修行四句偈:「慈悲喜捨遍世界,惜福結緣利人天;禪淨戒行平等忍,漸愧感恩大願心。」用利他主義掃除妄念和執著。至此我更明白「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」的心境,法師分享「沙莫與小河」的故事,重要的不在於生命的形式,而是願不願「改變生命的面貌」,去觀照生命中的「本質」。

靈修,一場沒有重量的旅行
    對於信仰,我是一名無神論者。我相信的是宗教裡的那份平靜,是那份帶給我最踏實安穩的一種情感,因此我愛參加主日學;參與靜坐法會。靈修這個議題頗為神祕令我好奇,這是我未曾經驗過的。我好奇信仰的內容是什麼?其核心價值又為何?我到底相信什麼?又怎知我我信了什麼?依據一個認知的原則:「你不知道的,沒有覺知意識到的,你就不可能擁有。」那麼認識、活出真我、覺知生命真相,也就成了人生旅程中要學習參悟的旅程。在《舊約‧創世紀》神話的描述,人是按照神的模樣而受造的,那麼換句話說,人是神的自我塑像,或是說人長得像神。對於宗教,我真的了解不多,或許信仰就是找回對自己的那份「自信」,宗教提供了這樣反思與實踐的道路。人生並非伊甸園,悲觀的人更認為人生是苦海無涯,人生的現實讓我們不斷經驗著自身、家庭、社會的不和諧,信仰帶領我們在我們害怕、失敗、難過、恐慌、逃避、自我分裂時找到那份美善的真我。在這幾日關於靈性發展的課程,我覺得是最難的一部份。靈修的知識並不等於活得出來、做得出來,無法諄心操練,有時理念的知識反而會成為實踐的阻力、成長的絆腳石。


當執著遇上無常
    常常覺得自己有時太過堅持,思索許久後,我得到這樣的答案:「其實我害怕承認自己錯了。」在這次工作坊靈性發展的專題中,我學習到:「其實接納別人其實是在成全自己。」因為自己必需去認識:「原來自己會仇恨、會忌妒、不能寬容的自己。」執著是不想對面。計劃總趕不上變化啊!因此很愛妙辰法師所言:「無常在轉念間。」無常只是意念的改變,了解與行動才是幸福的關鍵。


虔誠專注,就是增強內在的力量
    生命就是一個不斷成長、復原、再生的過程,一次次的為自己加油、打氣;一回回的訓練、強化,逐步蛻變。有一位文學家曾言:「在她大病臥床期間,是靠著背頌早期記憶的英詩捱過。」可想見知,她對這些詩句交融產生共鳴與感動,當苦難來臨時,悠美的詩詞讓她可以被了解,情感也得到了慰藉。靈修似乎是在增強自己努力度過苦難的本事,正向的內在力量透過平時的累積,面對自我,強化、滋養心靈,是每天都值去做的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ecf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