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醫院裡的危機時刻讀後書評
Conversations on the Edge:Narratives of ethics and illness

繁忙的生活,要靜下心來看書真是一件奢侈的事,
楊秀儀老師極力推荐的書,花了幾個月時間總算閱讀完。
心情卻是五味雜陳......
這一頁一頁的字句,像是正在一幕幕上演白色巨塔的劇情。

生命中有太多不能承受的輕與重,

「學習面對」是唯一的解套……

★作者:李察‧詹納/著
★原文作者:Rhchard M. Zaner
★譯者:蔡錚雲、龔卓軍
★出版社:心靈工坊
★出版日期:2004年03月26日


面對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痛

   921那年開學的第一天凌晨就遇上近幾年來台灣史上的大地震,一陣天搖地動,震碎了許多完整的家庭,拆散了無數至親而天人永隔。我看見在生死議題不被重視的社會裡,悲傷不被允許,喪親、失去健康驅體之痛多只能獨嚐,身為輔導與諮商學系的學生自告奮勇的投入醫院義工的行列,希望能為這些受難者冷洌的心境注入些什麼,好使之回溫。但我卻什麼都做不到,在閱讀「醫院的危機刻」此書時,那些過往的情景又隱隱浮現在自己的腦海裡,我與Dr. Zaner似乎在協助同樣的工作。倫理諮商與心理、社工輔導有何差異?閱讀此書後,對於哲學理論思辯的過程雖不甚了解,但相當贊同其觀點。醫師因專業知識的賦予而呈現優勢的姿態,相對病人是較為弱勢,但病人的脆弱卻能有力的引導甚至規範任何人在病房裡的言行。其實醫病關係可以是相互信任及效率的並肩作戰,聆聽病人或家屬心聲可以幫助醫療行為的執行及增進醫病關係。醫療倫理,聽起來頗為學術,其實就是真心諦聽,我們在別人的受苦與脆弱中,看見彼此照顧的企求以及生命共通的處境,在醫院每個危機時刻,軟弱的身心是需要有名智者在生死交關危機中的傾心交談。在敘事中學習看待生與死、苦與樂、孤單與希望,幫助我們思考生命的韌性與無常。

   在醫院的場域裡,醫生權威的專業就像是一座座穿著白袍的巨塔,是那樣的受人景仰與畏懼,即便心理有話也很難向其傾吐。我發現許多人的痛苦與悲傷只是默默的背負著,收藏在內心最隱密的角落,因為害怕面對,選擇放棄與閉口不提。在這本書裡,我看見失去所愛的親人,承受分離的悲傷與無法告別的遺憾,是生命裡不能承受的痛與失落。對於死亡的陌生與無力、對於生命巨變的害怕與無助,禁錮的心只能在暗夜隱隱涰泣,為自己療傷、為失去的哀悼。

   失落、痛苦、悲傷是生命的最難面對一部份,但失落讓人的生命新生不同的力量;失落令我們的感情豐潤起來,這兩者使我們的心學習放下、柔軟與和善。

當生命遇上無常,誰是權利的主人?

    沒有人能看見「明天的太陽」,因為每個人看見的「都是今天的太陽」,因此沒有人預測自己下一秒的命運與境遇,是福是禍?安康與否?沒有人能肯定自己絕不會越過健康者的邊界淪為病人、絕不會有機會無助陪坐在病塌前。在現今醫療體係環境中,病人從住院開始就會有很多牽涉倫理的問題或事件發生,如何解決,沒有人教過我們,似乎也沒有依循的準則,更無輔助系統來幫助我們。頂多是社工心靈上的問候,醫病關係間需要的是一名真知灼見、洞察問題徵結之士,協助醫生與病人在不得不情況下作適當的抉擇。在台灣的醫療體系中,醫生雖多為主體,但仍有許多臨界點,許多事無法真實的面對面溝通,因為我們的民族性使然,令我們總是無法建立勇於擔當、積極表達自我意見的姿態,總會想要聽聽大家都是如何遵循既定傳統,似乎有想要把責任分攤給別人的想法。在這本書面臨倫理議題的討論,均以病人為主體,一切都是以病人的意願為中心,不論是文字表達或是口頭敘述,都會被尊重。這些討論也僅限於至親,很少涉及其他無關緊要的家庭成員,這樣的情景在台灣是很少見的。很多情況下,往往是家屬的意見而掩蓋了病人本身的意志,家屬只考量到自己想要的,用許多藉口來合理化,這是十分弔詭的。在台灣尚未能有這樣的意識,邀請醫療倫理學家協同介入,教我們學習面對生命裡的無常,渲洩忿怒、罪惡感、悲傷、遺憾。醫護人員僅能提供完善的醫療服務,只要涉及法律上、情感上、倫理上的議題,都不是其能解決的,也不可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。台灣的醫療體系在乎的是會不會扯上法庭,而不是提早作好問題的防範。這是國情與制度的不同啊!面對生命中的無常,誰有權利主宰?我想是盡可能走進當事人的脈絡,尊重當事人的自主性與尊嚴。


 
故事的力量與療癒

   從小就愛聽故事,因為故事提供一個美好的可能、引以為誡的明智之見或是深刻喻意的探索。但我從來不知道「聽故事」與「說故事」有其療癒性。在這本書裡看見的不僅只是學習如何面對人生悲壯的生離死別,當我們遭逢挫折之際,「說」與「傾聽」是可以令生命蘊育生命的復元力。生命是無常的,但我們的存在事實上是一種偶然,意外的發生也是一種偶然,因此我們知道無需怪罪他人,無需追究,是意外,也是遺憾。因此說出悲傷、聆聽悲傷就是重新學習如何在生命裡重生,說與聽便是重建失落與破碎世界的開始,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說自己的故事、分享他人的生命故事吧!


結語

作者在書中拋出許多疑問,或許是作者故意提出來要讀者思考,抑或連他自己其實也不知道答案?讀這本書頗具挑戰性:去讀自己覺不易理解的書 、去想可能無解的問題;看了兩次,每次都會有不同的心情,它不只訴說醫院裡必經的生老病死,對於倫理,更是有其一番見解,令我印象深刻的是「認真用心聆聽對方心底的小聲音,可以為他帶來強大的力量」,一直用這句話來鼓勵自己,去面對各種自己不想面對的事,細心傾聽必能悟出其中的真理;也或許是讓我們在面對很多壓力而彼此陪伴的同時,唯一能抗拒、阻止自己或對方陷入徬徨、絕望、混亂與孤單的最好方法!在聆聽的過程中,分享、涉入自己的經驗或者學習去理解對方心理的感受,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其他人,都有很大的成長與收獲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ecf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